万向娱乐

你的位置: 万向娱乐 > 业务范围 >
业务范围
比抑郁症还严重的病正在蔓延, 很多孩子已中招, 家长却浑然不知…
发布日期:2024-10-14 09:47    点击次数:139

前段时间,由张译和秦岚主演的新剧《九部的检察官》热播。

这部作品聚焦的都是未成年人案件,直指很多现实问题。

剧中,有个女孩名叫张芸芸,家境本就一般,却被父母强行“塞”进了贵族学校。

因为她的父母长期在国外打工,于是她只能寄宿在姑妈家。

长期缺乏父母关爱的她,内心时常被自卑感所笼罩。

在学校里,同学们还总是嘲笑她长得丑,这使她对自己的容貌愈发焦虑。

最终,在黑心医疗机构的诱导下,她毅然决然地走进手术室,开启了一场所谓的“变美之旅”。

然而,她不知道自己对麻药过敏,手术刚一开始就遭遇了生命危险,最后被救护车接到医院抢救。

这一剧情引发了网友们的广泛共鸣:

“终于有人把孩子的容貌焦虑问题拍成电视剧了。”

无独有偶,今年8月23日,微博上有一条关于“未成年人整容导致面部比例失调”的新闻引发关注。

新闻一出,评论区一片哗然。

大家纷纷感叹:

“现在孩子的世界已经变成我们不认识的样子了。”

然而,最让人痛心的是,这种比抑郁症更可怕的“病”,正在校园的各个角落悄然上演,而许多父母对此却浑然不知。

“颜值内卷”的风

竟然刮到了中小学校园

我们小区里有个叫楠楠的女孩,小时候性格很开朗,经常和我们一起打羽毛球。

可最近半年,她很少出来玩耍,在路上偶然遇见时,也总是戴着口罩,一看到熟人就躲躲闪闪。

前阵子,我在楼下碰到她妈妈,这才知晓,自从上了初中后,楠楠的性格就忽然变得有些古怪。

她觉得自己嘴巴长得不好看,皮肤也黑,老是担心同学们会因此嘲笑自己,整天都闷闷不乐。

即便是大热天出门,她也离不开口罩,甚至上课都不愿摘下。

老师请她回答问题时,她的声音小到别人几乎听不见。

而只要一上网,她就搜索各种美白技巧,父母批评她的时候,她就反驳说“不想被人指指点点”。

在大多数人的认知里,为容貌而苦恼,应该是成年人的“专属”,毕竟,成年人有工作和社交的需要。

殊不知,在这个视觉主导的时代,“颜值内卷”的风潮已悄然刮进了中小学校园。

《红辣椒评论》曾刊载过这样一则新闻,郑州市精神病医院接诊过一名九岁的小女孩,经诊断为抑郁症。

令人惊讶的是,患病的诱因竟然是她觉得班主任太漂亮,相比之下,自己的“颜值”太低了,于是长期忧心忡忡。

这则消息,简直匪夷所思!

B站播出的医疗纪录片《闪闪的儿科医生》,也讲述了一个令人痛心的故事:

一位叫小玲的初三女孩,身高165厘米,体重却仅有24.8公斤,和幼儿园的孩子差不多。

小玲的爸爸告诉医生,小玲已经持续50天没吃过东西了,就只喝水。

就在上周,小玲在家中出现神志不清的状况,于是被紧急送往当地的医院。

如今,小玲的呼吸已经开始衰竭,又转运到深圳市儿童医院。

小玲的妈妈提到,小玲在六年级的时候体重最高,大概有104斤。

但自上初中起,小玲便有了控制体重的意识,她叮嘱家人,做菜时不能放一点油。

一开始,她只是节食,到后来,就演变成了完全不进食,仅靠喝水维持,慢慢就患上了“厌食症”。

家长对她进行劝阻,却根本不管用。带她去看医生,她不但从医院逃走,甚至还以各种方式威胁父母。

有些孩子,虽然没有像小玲这般发展到如此“走火入魔”的程度,但或多或少都有外貌相关的烦恼。

《中国宁波网》的记者,曾面向当地三到六年级的学生家长开展过一项调查,话题是“您的孩子有容貌焦虑吗”。

在收集到的400份调查结果中:

有10%的家长表示,孩子曾向父母表达过“容貌焦虑”;

还有近4成的家长表示,孩子会很在意他人对自己外貌的评价。

爱美之心,人皆有之。

但对于懵懂的青少年来说,过分追求“高颜值”,就容易误入歧途,甚至造成严重的后果。

青少年的“容貌焦虑”,谁在推波助澜?

中小学校园,本应是最纯净的地方。颜值,也不该是孩子们过分关注的话题。

但越来越多的低龄孩子陷入“容貌焦虑”的困境,这背后的原因不得不令人深思。

在数字化的时代,社交媒体无疑是催生这一现象的头号元凶。

打开手机,照片和视频里,铺天盖地都是“瓜子脸”、“A4腰”、“直角肩”、“漫画腿”,无不在向孩子们宣扬“白幼瘦”的审美观念。

在高端修图软件和精心营造的“氛围感”的加持下,普通的长相与真实的生活又怎能不显得黯淡无光?

一些短视频平台上,还出现了一批小学生美妆博主。

镜头前,她们煞有介事地介绍化妆品,展示着各种特色妆容,评论区聚集的,也大多是同龄的孩子。

一阵“跟风”购买后,孩子们便研究起各种“变美”小技巧。

而随着她们对“美”的标准不断提高,对自身外貌也就渐渐产生了各种不满,也愈发担心自己会输给那些“闪闪发光”的同龄人。

正如北京的一位心理老师所说,“容貌焦虑”的产生,主要是源于个体的自我认知偏差以及对负面评价的恐惧和担忧。

在这种情况下,一些商家便从这些孩子身上发现了商机,于是趁虚而入。

每到寒暑假,商家就会借助各种渠道,打造出“暑假变美”、“暑假变瘦”等热门营销词。

养眼的照片,配上精心打磨过的营销话术,很容易就在涉世未深的孩子心中成功“种草”。

除了这些不可避免地会对孩子思想产生冲击的外界因素之外,实际上,部分父母也是孩子“容貌焦虑”的间接制造者。

曾在网上看到一名叫周楚娜的女孩,她在读初三时就跟妈妈提出,每门功课考到95分以上,就去割双眼皮,妈妈欣然答应。

两年半的时间,她一共花掉400万,最终整成了“蛇精脸”,完全失去了少女的模样。

自始至终,她的妈妈都没有对女儿的行为进行正向的引导。

还有一些父母,更是直接将孩子推进了“容貌焦虑”的泥沼。

在日常生活中,她们习惯性地对孩子的外貌进行“标签式”的评价。

“你的脸太大了,不适合这身打扮。”

“你照相的时候还是不要笑这么明显吧,牙齿露出来太丑了。”

有些话听起来是“善意”的提醒,但孩子们听多了,难免也会以这样的“标签”来定义自己。

他们同样会认为自己的脸太大、牙齿不好看,并且将这些定义为外貌的缺陷。

亲子教育专家尹建莉说过:

“孩子在刚开始认识世界、认识自我时,家长的评价是最初且最重要的基石。”

父母的言语就是孩子成长的风水,他们的评价在孩子的一生中都会产生久远的影响。

理性爱美, 最好的美育课堂是在家里

容貌焦虑长期存在,不仅会影响孩子们的学习生活,更会危害他们的身心健康。

而作为家长,当我们改变不了社会大环境时,就应该正确引导孩子,给孩子上好家庭美育第一课。

(1)充分肯定,让孩子悦纳自我

孩子们对自己的长相不满,根本原因是他们内心深处自信的缺失。

心理学认为,每一个人的自我认同感、自信心,最初都来源于父母。

因此,当孩子产生自我怀疑时,家长最好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孩子,引导他们发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。

蒙台梭利博士说:“孩子的心灵是具有吸收性的。”

当一个孩子长期吸收来自父母的肯定和滋养,他们就会建立起稳固的内心秩序,也会变得越来越自信。

即使自己的容貌不符合大众的审美标准,他们也会淡然处之,不自卑,不内耗。

因为他们坚信自己拥有独特的魅力,能够拥抱真实的自我。

(2)接纳情绪,理解孩子的爱美之心

孩子成长的过程中,自我意识会逐渐增强,越来越在意别人的评价。

他们试图通过外在的修饰来表现自我的个性,以此寻求他人的关注和认同。

身为父母,我们要理解他们的心情,切不可简单粗暴地将其定义为“臭美”和“不务正业”。

而当孩子因焦虑自己的容貌而产生心理压力时,父母更应担当起“情绪调节器”的角色。

与孩子分享自己小时候的类似经历,告诉他们自己当时是如何摆脱这些困扰的。

这种“共情式沟通”,会给孩子内心带来足够的安全感,从而有助于缓解焦虑情绪。

沟通之父海姆·吉特博士说:“好的感受决定好的行为。”

父母的理解和接纳,让孩子感受到了足够的尊重,这也为后续的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。

(3) 提升认知,教会孩子正确定义“美”

在孩子们尚未成熟的思维中,美的标准通常单一且刻板。

他们会固执地认为,“白”才是美,“瘦”才是美,“眼睛大”才是美,反之就是不美。

父母需要帮助孩子构建起多元包容、积极健康的审美认知体系。

要让孩子懂得,身材的高矮胖瘦、皮肤的黑与白,不过是人外貌的“特点”,而不应被判定为“优点”或者“缺点”。

美,具有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和内涵,正如文学作品中的“阳春白雪”和“下里巴人”,各有千秋,却没有高下。

美不仅能通过外在的容貌和装扮得以展现,更能从内在的品质和修养中自然散发。

当孩子能够以更全面、更包容的视角去欣赏世间万物,才不会轻易走入偏狭审美的误区。

写在最后

我们都清楚,养育子女的每一步都布满挑战,但作为父母,我们仍然会坚定地成为孩子最坚实的后盾与最信任的依靠。

当孩子深陷焦虑的漩涡时,用平等的姿态耐心倾听;

当孩子对审美出现认知偏差时,用爱与智慧去温柔引导;

把家庭营造为孩子成长的温馨港湾,美育的肥沃土壤,让他们从中汲取源源不断的营养。

相信父母的用心陪伴与智慧启迪,定能驱散孩子心里的阴霾,自由地绽放自己,尽情地享受生活。

愿孩子们在爱的滋养下茁壮成长,拥有自信而明媚的人生。

— END —